5月25日是"世界预防中风日"。
中风又叫“脑卒中”,主要是因为脑内动脉狭窄,或者是出现闭塞和破裂等情况,进一步就引起脑血液循环发生了障碍,时间久的话还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功能障碍。
而临床上,中风又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塞)和出血性脑卒中(脑溢血)两种。
据调查,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,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。
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中风成为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一大疾病负担,预防中风成为当务之急!
中风的先兆
1
乏力嗜睡
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在中风前有全身乏力、嗜睡症状,这种乏力往往没有明确的诱因,比如运动、劳累等。无缘由乏力、嗜睡、频繁打哈欠是最大特点,常是大脑皮层和网状激活系统缺血的表现。
2
半身麻木
突然出现半身麻木,以手足部位最为突出。这些症状是因一侧大脑半球供血不足,影响了大脑调节肢体活动的区域所致。
3
头晕目眩
头晕目眩、站立不稳,甚至晕倒在地,还可伴有耳鸣、复视或恶心欲呕,但很快恢复正常。这可能是小中风,也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如能排除体位性低血压、低血糖、颈椎病等原因,常是中风前兆,是因椎-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,影响了小脑的平衡功能。
4
单眼发黑
一只眼睛忽然看不见东西,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后恢复视力,这在医学上称一次性黑矇,可能是脑缺血引起的视力障碍,是中风即将发作的信号。这与大脑供血不足,影响视觉中枢的功能有关。
5
舌头不灵活
出现流口水,或突然不能说话的情况。
6
行走障碍
身体倾斜,脚失去平衡,会在平路正常行走时突然跌跤,有时甚至出现左脚绊右脚的情况,这常是小脑缺血的表现。
中风的预防
1
控制血压
高血压是中风的独立可干预的最大危险因素。
如果能将血压很好地控制在理想水平,会大大降低发病几率。
很多人都知道,血压最怕的是过高,其实不仅于此,血压还害怕过低和不稳!
不稳定的血压就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埋在身体里面,临床上有无数因为擅自停用降压药而突发中风的病例,所以,高血压一经确诊就必须坚持服药治疗,以降低及稳定血压。
2
调节情绪
在诱发血压波动的各种因素中,情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。
所以,我们要尽量保持乐观情绪,减少烦恼,悲喜勿过。
3
定期体检
40岁以上人群宜一年一次定期体检,了解血糖、血脂水平及心脏状况,发现异常,及时治疗。
4
健康生活
适当运动、规范作息、劳逸结合、合理膳食、戒烟限酒,无论是吸烟还是饮酒,都会引起血管状态的应激改变,诱发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,加重动脉硬化,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。
5
避免劳累
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,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所致的过度疲劳,都会诱发脑出血。
现在年轻人中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了,所以一定注意不要过度疲劳,工作再怎么重要,也不比健康的身体重要!
6
防止跌倒
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,血管壁较脆弱。因此,跌倒时即使摔得不重,却也有可能造成颅内血管破裂。
7
重视先兆
具有中风隐患的人往往会有一些先兆症状,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、头晕、晕厥,有的突感肢体麻木、乏力或一时性失视、语言交流困难等,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。
救治越早,后遗症风险越低。
中风的急救常识
1
记住时间
记住中风发作的时间,黄金治疗时间是3小时以内。
2
学会急救
若有人发生脑中风,身边的人应将患者放平,仰卧位,不要枕枕头,头偏向一侧,松开领口和袖口,确保患者呼吸顺畅。
3
勿盲目服药
在没有确诊前,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,防止加重病情。
4
拨打120
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并简单叙述病情,让急救医生做好抢救准备。
大家要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
记得定期体检
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!